目前分類:新聞與政治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2008/05/16

看到四川大地震的消息

Yang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摘自:yahoo奇摩新聞
美國日光節約時間困擾印第安納州居民 寄給朋友   友善列印  
 
【中央社 】

Yang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06 / 01 / 25 (星期三) 「李安現象」──第101個趨勢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1頁之1 【詹偉雄】 又是一年的開始,《數位時代雙週》延續往例,又製作了「微型趨勢100」的專題。在您閱讀這些趨勢之前,不妨先來聊一個大一點的趨勢:我們姑且稱之為「李安現象」。 導演李安最近以電影《斷背山》(Brokeback Mountain)奪下美國金球獎的「最佳影片」和「最佳導演」數項大獎,幾乎上遍各大影劇版頭條,但我們探究的則是「李安現象」在財經版裡的可能意義,值得在此一提。 《斷背山》是一部「同志電影」,影片前段描述的是兩位60年代的年輕男子,在美國大西部懷俄明州斷背山的一次打工放牧際遇中,因面對自然天候、各自生活壓力,進而相知、相惜、相戀的故事。在這個段落裡,觀眾可見到壯闊的自然景觀,兩位主角互相探測彼此的微妙情感。影片的後段,講的是斷背山的一場艷遇過後,兩位男子各自回到人間,娶妻生子,在俗世社會禮教中掙扎爭取自我認同的悲涼歲月。影片的末了,終結在寒酸拖車小屋的衣櫃前,男主角將逝去男伴的襯衫(二十年前斷背山上所穿),套在自己當年與之相擁舊襯衫上的一顆遙去空鏡頭上。 《斷背山》在美國上映,引起這清教徒國家毀譽參半的迴響,但首映後票房可是一路長紅,許多觀眾慨言:不流淚者幾希,即使你是個異性戀者。 這就是我們最好奇的地方:為什麼一部感動萬千美國人、探觸兩位美國牛仔心靈深處的電影,會出自一位誕生於南台灣屏東的台灣導演之手?去年《斷背山》在威尼斯影展奪下「金獅獎」,這是一個和美國主流品味非常不對盤的大影展,為什麼李安可以在大眾口味的美國,以及藝術導向的威尼斯都獲得肯定,這緣由肯定可堪玩味。 李安的成功,放大來看,讓我們依稀看見一道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工作者的未來成功之路:在「西方遇見東方」的全球化潮流裡,孕育李安成長的台灣,其實蘊藏著更多「類李安」的創意人,只要我們找對國際化的工作方法、修改我們看世界的成見,我們內在中的東方生活思想,應該可以創作出無數個能同時感動不同族群、相異品味消費者的作品──不論是電影、音樂、小說、戲劇的文化商品,還是如筆記型電腦、隨身聽、數位相機等高度仰賴工業設計的科技產品。 西方的工業文明,創造出發達的經濟、龐大消費力與高水準的個人生活,但也遺留下一個「諸神爭鬥」的孤獨個人主義社會,在這個高度現代的世界裡,個人與個人永遠處在競爭的位置上:每個人相互競賽著彼此「操控自然」的能力,追尋著人工成就所帶來的無比亢奮,卻也為自己的孤獨、失落而暗自垂傷。《斷背山》呼應的正是這種社會壓力加諸在脫軌個人上的無情與殘酷,但來自東方的李安,顯然是用著不一樣的眼睛,同情地看出不一樣的生活可能:那蒼茫的山稜、透明的溪澗、白淨的雪、無爭的高雲,更能包容人,歡愉人。我個人相信:大多數美國人(或者威尼斯影展的評審團)看完《斷背山》,不由得都會倒抽一口氣:這影片為西方近世文明做了最精確的診斷,也暗示了一種心、物合一的救贖可能,而這位導演──居然來自東方! 台灣是一個多種文化拼湊的「臨時寶島」,是華人區域最早碰觸到西方文明的前哨站,它又比香港更多能逃逸的自然原野,我們也在「自由」與「文化創作」場域享受著最多的寬容。大概也就是這種獨特性,李安在《感性與理性》後,便直深入西方人的心靈世界,不論是《冰風暴》、《臥虎藏龍》或《綠巨人浩克》,他都顯得遊刃自如──屏東人看懷俄明的風景,就是比懷俄明人還抒情。 對台灣人而言,「李安現象」是這世紀裡最具希望色彩的趨勢──不只是對影劇版讀者,也是對財經版前的經營者與創意人。

Yang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Exchanging lessons
By Christy McKinnon

Yang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